這份戰(zhàn)報,來自已成功在遼東半島登陸的侯君集與蘇定方所部。
戰(zhàn)報的前半部分尚算順利,南路大軍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句麗對新羅北境的壓力,并與苦苦支撐的新羅王室建立了初步聯系。
然而,戰(zhàn)報的后半部分,筆觸卻變得沉重起來。
真正的困難,在登陸成功后接踵而至。
首先便是補給問題。新羅使者雖對唐軍來援感激涕零,但其國小民貧,經年累月遭受高句麗侵擾,國庫早已空虛,根本無法為數量龐大的唐軍提供長期、充足的糧草補給。
新羅王所能提供的,僅限于少量勞軍物資和有限的本土向導,對于數萬大軍的日常消耗而,無異于杯水車薪。
唐軍的生命線,完全系于那條跨越渤海、從萊州、登州等地出發(fā)的海上補給線。
然而,這條航線如今也變得危機四伏。
高句麗顯然意識到了南路唐軍對其側翼的威脅,他們利用熟悉近海航道和岸基地形的優(yōu)勢,派出靈活的小型戰(zhàn)船和敢死士卒,不斷襲擾唐軍的運糧船隊。
這些襲擾神出鬼沒,或利用夜色霧靄靠近縱火,或在水淺礁多之處設伏,雖未能完全切斷海運,卻給唐軍后勤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延誤。
數批滿載糧秣的船只或被焚毀,或被劫掠,或因規(guī)避襲擊而延誤航期,導致已登陸的南路軍時常面臨斷炊之虞。
軍中已開始削減口糧,士兵們不得不時常在戰(zhàn)斗間隙,于陌生的土地上艱難地搜尋一切可以果腹的東西。
其次,軍事進展也陷入停滯。
攻克沿海幾座城池后,侯君集與蘇定方意圖向縱深發(fā)展,威脅高句麗腹地,以策應遼東主戰(zhàn)場。
然而,高句麗在通往內陸的要道和險峻之處,修筑了大量堅固的山城和堡壘。
這些據點易守難攻,守軍雖不多,卻足以憑借地利層層阻滯唐軍推進。
南路軍缺乏足夠的攻城器械(重型器械難以通過海路大量運輸),又受困于補給不繼,兵力無法充分展開,攻勢很快便如強弩之末,難以穿透高句麗精心構筑的縱深防御體系。
侯君集求勝心切,面對如此困局,屢次欲強行攻堅,皆因蘇定方以“士卒疲敝,糧秣不濟,攻堅恐傷亡慘重,且難保后路”為由苦苦勸諫,方才勉強按捺。
但軍中因補給困難和戰(zhàn)事膠著而產生的焦躁與沮喪情緒,已日益彌漫。
戰(zhàn)報最后,侯君集與蘇定方聯名請求朝廷,務必設法穩(wěn)定并加強海上補給,并希望能有新的戰(zhàn)略指示,打破目前僵局。
李承乾將這份南路軍戰(zhàn)報與遼東主戰(zhàn)場的戰(zhàn)報并排放在一起,臉色凝重得能滴出水來。
李世民在北,大軍被拖入了遼東城這座磨盤里進退不得!
侯君集與蘇定方的南路軍,雖然成功登陸并打開局面,卻因補給難繼和敵方縱深防御,進退維谷,難以對平壤形成真正的戰(zhàn)略威脅。
南北兩路,竟然同時陷入了困境!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