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份,硫磺
2份,木炭
2份。
這次燃燒似乎慢了一些,火光偏黃,威力反而有所下降。
李承乾看著記錄,沉思起來:“硝石似乎不夠?或者硫磺和木炭的比例需要調(diào)整?”他回想起一些碎片知識,黑火藥的最佳配比硝石占比應(yīng)該很高。
于是又將配比改成硝石
15份,硫磺
2份,木炭
3份。
這次,混合物的燃燒狀態(tài)有了明顯不同!不僅燃燒速度快,產(chǎn)生了響亮的“噗”聲和一股明顯的沖擊氣流,將石板上的浮塵猛地吹開,甚至讓一小撮未被固定的粉末本身炸散開來。
“有進(jìn)展!”李承乾眼中一亮。
雖然距離爆炸還差得遠(yuǎn),但這已經(jīng)超越了之前的所有試驗,顯示出了一定的“爆燃”特性,而非單純?nèi)紵?
然而,接下來的多次微調(diào),圍繞這個比例增減,效果卻時好時壞,極不穩(wěn)定。
有時能聽到更響的動靜,有時卻只是沉悶燃燒。
李承乾意識到,除了配比,工藝可能才是更大的瓶頸。
手工研磨混合,難以保證三種密度、性狀不同的粉末絕對均勻,導(dǎo)致燃燒不穩(wěn)定。
還有顆粒度與壓實度,粉末狀火藥燃燒速度過快,能量瞬間釋放但無法有效積累壓力。
他嘗試將混合好的火藥稍微壓實,或者用水或少量米湯濕潤后造粒、陰干,形成大小不一的顆粒。
這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燃燒速度,但效果依然有限。
并且火藥真正的威力在于密閉空間內(nèi)的瞬間爆轟。他嘗試用厚紙卷緊、用薄竹筒封裝,只留引線。
“砰!”
一聲比之前響亮得多的悶響,紙卷或竹筒被炸裂,碎片四濺,能在近距離擊穿薄木板,在地上留下小坑。
“威力提升了!”房遺直驚喜道。
但李承乾卻搖頭:“還不夠!這頂多算是大號的炮竹,聲響和煙火效果大于實際破壞力。而且,威力極其不穩(wěn)定?!?
他撿起一塊炸裂的竹片,分析著,“容器強度不夠,密封性也差,能量泄露太快。我們需要更堅固的容器,比如……厚壁的小陶罐或者小鐵罐?!?
但鑄造密封良好的厚壁金屬容器成本高昂,工藝復(fù)雜,而且如何可靠引燃內(nèi)部火藥又是一個新難題。
普通的引線燃燒速度、是否會被壓滅、能否引燃核心藥體,都是問題。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