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接過軍報,仔細翻閱,臉上露出振奮之色:“好!前線將士辛苦了!糧草輜重可還充足?傷員救治如何?”
“回殿下,經(jīng)由水路轉運,糧草軍械供應無虞。太醫(yī)署派遣的隨軍醫(yī)官也已妥善安置傷員。”房玄齡一一稟報,心中對太子的細致頗為贊許。
這位太子,相較于幾年前,確實穩(wěn)重干練了許多。
“如此便好。”李承乾頷首,又拿起另一份奏疏,“山東、河北今秋糧賦已陸續(xù)入庫,除保障前線外,可有盈余用于平抑關中糧價?今歲關中豐收,但預防谷賤傷農(nóng),亦不可不察?!?
戶部尚書唐儉出列稟奏:“殿下所慮極是。臣等已擬定章程,擬以略高于市價之數(shù)收購部分新糧,充作軍儲兼調(diào)節(jié)市場……”
殿內(nèi),君臣就著漕運、稅賦、邊鎮(zhèn)防務等事項一一商討,條理清晰,效率頗高。
李承乾雖然年輕,但在房玄齡、唐儉等重臣的輔佐下,將龐大的帝國打理得井井有條,確保了前線戰(zhàn)事的順利推進。
然而,就在朝議即將結束時,一名內(nèi)侍匆匆入內(nèi),呈上一封密奏。
“殿下,百濟、新羅使者已至長安,安置于四方館。另有……高句麗秘密使者,亦隨商隊潛入,請求秘密覲見太子殿下。”
殿內(nèi)頓時一靜。
李承乾眉頭微蹙,與房玄齡交換了一個眼神。高句麗秘密使者?在這個敏感的時刻?
“可知來意?”李承乾沉聲問道。
內(nèi)侍回道:“對方口風甚緊,只帶來平壤城內(nèi)某位‘大人物’的親筆信,關乎高句麗國運,務必親呈大唐監(jiān)國太子。”
房玄齡低聲道:“殿下,此中恐有蹊蹺?;蚴菧Y蓋蘇文緩兵之計,或是高句麗內(nèi)部反對勢力欲借我大唐之力……需謹慎處置?!?
李承乾沉吟片刻,眼中閃過一絲與他年齡不符的銳利:“孤知道了。告訴對方,孤可以見他,但需在嚴密監(jiān)控之下。
另外,速將此事以加急稟報父皇,請父皇圣裁?!?
他處理得滴水不漏,既沒有貿(mào)然拒絕可能的機會,也沒有擅自做出決斷,充分尊重了遠在前線的皇帝父親的權威。
“諾?!眱?nèi)侍領命而去。
朝會散去,李承乾獨坐殿中,揉了揉眉心。
監(jiān)國以來,他深刻體會到治理一個龐大帝國的艱辛,也更能理解李世民為何一定要親征高句麗,以絕后患。
遼東戰(zhàn)事牽動著整個帝國的神經(jīng),而長安的穩(wěn)定,則是前線最大的保障。
他走到殿外,憑欄遠眺,目光似乎穿越了千山萬水,落在了硝煙彌漫的遼東城。
“乙支文德……倒是一員良將,可惜了?!?
他輕聲嘆息。作為監(jiān)國太子,他閱讀了所有關于高句麗將領的諜報,對乙支文德的才能和風骨有所了解。
“這樣的人物,若能為我所用…”
但他也知道,戰(zhàn)場之上,各為其主,有些遺憾,注定無法彌補。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