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知,文化認同是帝國的根基。在成都重建文廟,祭祀孔子,邀請隱居的儒士講學;在昆明恢復科舉,但考題不再局限于八股,而是加入了農(nóng)桑、水利、兵法等實用內(nèi)容。他讓人收集散佚的古籍,刻板印刷,讓《論語》《孟子》《齊民要術(shù)》等典籍重新流傳。為了方便百姓交流,他推行“官話”,以南京官話為基礎,融合巴蜀、云貴方,編印成《夏華官話注音手冊》,在各地推廣。
    林燁常常親自到蒙學館視察??吹胶⑼瘋兣踔n本,用稚嫩的聲音朗讀“人之初,性本善”,他便會露出欣慰的笑容。有一次,一個衣衫整潔的孩童跑到他面前,用標準的官話問道:“陛下,何為夏華?”林燁蹲下身子,撫摸著孩子的頭,指著遠方的良田和工坊,說道:“夏,是華夏之夏;華,是中華之華。夏華之地,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有書讀,不受欺凌,這便是夏華。”
    在推行文化的同時,林燁也注重移風易俗。他下令廢除土司制度,打破部落壁壘,讓不同民族的百姓通婚通商;禁止獵頭、殉葬等陋習,推廣衛(wèi)生防疫知識,讓百姓養(yǎng)成勤洗手、喝開水的習慣。巴蜀的百姓原本迷信巫醫(yī),生病便求神拜佛,林燁便在各地設立“醫(yī)館”,招募郎中,用南洋傳來的西藥和傳統(tǒng)中醫(yī)結(jié)合治病,救活了無數(shù)人。
    勵精圖治五年,云貴巴蜀煥然一新。成都的街道鋪著青石板,兩旁是鱗次櫛比的商鋪,酒肆茶坊里人聲鼎沸,說書先生講著夏華軍平定南洋、收復故土的故事;昆明的滇池邊,漁民們駕著漁船捕魚,岸邊的田地里,番薯、玉米長勢喜人,農(nóng)夫們哼著歌謠收割莊稼;貴陽的工坊里,機器轟鳴,碎發(fā)槍、農(nóng)具、織錦源源不斷地生產(chǎn)出來,順著暢通的商路運往各地。
    百姓們的生活富足了,臉上的笑容也多了。曾經(jīng)流離失所的流民,如今有了自己的土地和房屋;曾經(jīng)目不識丁的孩童,如今能讀書寫字;曾經(jīng)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婦人,如今能在家中紡織賺錢。他們不再稱呼林燁為“將軍”,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喊出“陛下”,因為他們知道,是這位來自南洋的帝王,給了他們安穩(wěn)的生活,給了他們尊嚴。
    林燁站在成都的城樓上,望著腳下繁華的都市和遠方連綿的青山,手中的碎發(fā)槍早已換成了象征皇權(quán)的玉圭。他知道,夏華帝國的路還很長,北方的清軍尚未覆滅,南洋的列強仍在覬覦,但只要云貴巴蜀這根基穩(wěn)固,只要百姓們?nèi)诵乃?,收復中原、重振華夏的夢想,便不再遙遠。
    夕陽西下,金色的余暉灑在城樓上,也灑在百姓們幸福的臉上。蒙學館里傳來的朗朗書聲,工坊里的機器轟鳴,田地里的歡聲笑語,交織成一曲夏華帝國的贊歌。林燁知道,他所做的一切,不僅是為了自己的穿越之旅,更是為了讓華夏文明在這片土地上,重新綻放出耀眼的光芒。而這光芒,終將照亮整個東方,照亮歷史的長河。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