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我們必須介紹一下一些很有趣的東西。
首先就是真菌,在秦嶺,主要的代表就是木耳和蘑菇。
木耳有兩種,一種是那種薄薄的木耳,顏色發(fā)黑,表面光滑。
如何采摘這種黑木耳,剛才吳珠同學已經(jīng)做過了示范。
另外一種木耳很厚實,表面粗糙,像是長了一層毛刺兒,這是毛木耳。毛木耳的顏色,從褐色到淡灰色都有。毛木耳的口感不是嫩或者滑,而是脆。打個比方,有一味菜叫做木須肉,如果菜里放著的是大片的木耳,一吃到嘴里,木耳就直接滑到了胃里,那里用的就是黑木耳,要是木須肉里放的木耳是被切成絲的,咬到嘴里脆生生的,像是在咬著海蜇,那你吃到嘴里的,就是毛木耳。
在吳珠隨著攜帶的采摘袋里,即有黑木耳,也有毛木耳。毛木耳更多地是長在枯死或者腐爛的樹干上,野生毛木耳的價格是七塊錢一斤,比黑木耳要低上一塊錢。因為毛木耳單片更厚實更沉重,而且采摘的難度也比黑木耳要低。
不過收購的時候,如果沒有挑撿出來的話,都會都按照毛木耳七元一斤的價格,進行統(tǒng)一收購的。也就是說,如果毛木耳和黑木耳混在一起,統(tǒng)統(tǒng)按毛木耳的低價收購。
除了木耳,秦嶺里面還有蘑菇。
在破草鞋山這個海拔高度上,可以找到兩種蘑菇。
一種是羊肚菌。
這種玩藝最長的時候,能長到人的手指一般長短,菌蓋也就是羊肚頂部,帶著黃色的褶皺,像是羊的胃部,羊肚菌的名字,就是來源它菌蓋的模樣。有時,菌蓋的顏色偏黑,也是帶著褶皺的;有時,那玩藝又能長成一個小小的松塔形狀。
野生的羊肚菌,需要在闊葉林、或者針葉林與闊葉林交匯地帶的腐殖土上生長。換作大家都能聽懂的話來說,就是羊肚菌一般會從白樺、五角楓、華山松這些植物身下的腐葉與泥土的混合層里生長出來。
秦嶺的蘑菇,還有一種是牛肝菌。不過最好吃的只有一種,就是秦嶺白蘑。
白蘑一般在八月份的雨后才能生長出來,那是要先等上連續(xù)幾天的大雨。
一旦雨過天晴,你就要去找白蘑了。
怎么去找白蘑菇,其實很麻煩。
你要走到秦嶺的深處,四周一片寂靜,小溪傳來的流水聲時斷時續(xù),你得注意腳下,地上鋪著半指厚的枯葉,有些枯葉下面還有青苔,一不小心就會滑倒了。
這里秦嶺的深處,有些地方甚至連電信信號都沒有,也就是無人區(qū)。
這時,你突然間聽到了嗚嗚,像是老牛在耕地時疲憊地發(fā)出的低吼聲,接著,你又聽到了一陣奇怪的噠,噠,噠的聲音。
那聲音,像是一種沉重的生物正拿蹄子踹著地面,你的大腦里馬上想到一個奇怪的詞。
野牛?
有點像,但好像不是,等等,又傳來了聲音。
噠,噠,噠,好像還是牛蹄子的聲音。接著,你好像聽到了撲哧一聲,像是有股稀糊糊、粘乎乎的東西,落到地面上的草上,或者是枯枝上。
接著,你聽到了那生物輕輕地喘了一口氣,呼!
那感覺,就像是你剛剛解完了一次大便,從廁所里心滿意足地走出來時的感覺。
真的嗎?
真的。
你想的沒錯,剛才那種生物,完成了一次糞便的排出。那種生物,就是秦嶺中特有的羚牛。
在秦嶺的生物中,羚牛算是大型生物了,它身上長著淡黃色的長毛,身體修長,與其他地方的野牛比較起來,沒有江南野牛的泥濘,也沒有云南那邊野牛的兇猛。
羚牛像是一位隱士。
羚牛的牛角自上而下長成,彎曲成45度,緊緊地貼在牛頭上;它的臉龐瘦長,如同西游記里某位神仙的坐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