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太極殿,晨光熹微。
與往日里爭吵不休、愁云慘淡的氣氛不同,今日端坐于龍椅之上的李世民,眉宇間雖然依舊帶著一絲疲憊,但眼底深處卻藏著一抹難以掩飾的振奮與銳利。群臣依序奏事,所依舊多是糧荒、流民、錢糧短缺等沉疴舊疾,殿內(nèi)氣氛逐漸又變得壓抑起來。
就在幾位大臣為了一處糧倉的調(diào)度爭得面紅耳赤之時(shí),李世民忽然輕輕咳嗽了一聲。聲音不大,卻似金玉輕振,瞬間讓所有的爭論戛然而止,目光齊齊投向御座。
只見李世民緩緩從袖中取出一張折疊整齊的麻紙,動作輕柔地將其展開。那小心翼翼的姿態(tài),仿佛展開的不是一張紙,而是稀世珍寶。群臣皆感詫異,面面相覷,不知陛下此舉何意。
“諸位愛卿,”李世民開口,聲音平靜卻帶著一種穿透人心的力量,“近日朕偶得一文,讀之如飲醇醪,回味無窮,心中反復(fù)咀嚼,難以釋懷。今日便與諸位共賞之?!?
此一出,滿殿愕然。國事如此艱難,陛下竟有閑情逸致與群臣賞析文章?但無人敢出質(zhì)疑,只得屏息凝神。
李世民目光如炬,掃過群臣,開始朗聲誦讀: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清越的聲音在大殿中回蕩,每一個字都如珠落玉盤,清脆悅耳。起初,群臣還只是出于禮節(jié)性的傾聽,但隨著一句句深入,他們的臉色漸漸變了。
當(dāng)讀到“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時(shí),已有文臣忍不住微微頷首;待到“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一句,不少人的眼中已迸發(fā)出驚艷的光芒;當(dāng)最后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的余音在大殿中緩緩消散,整個太極殿竟陷入了一片深沉的寂靜之中!
這篇文章,不過八十一字,卻字字珠璣,句句錦繡!其意境之超脫,品格之清高,文字之洗練,韻律之優(yōu)美,堪稱千古絕唱!尤其是其中透出的那種安貧樂道、高潔自守的情操,更是令人心折!
“妙哉!妙哉!”房玄齡率先回過神來,忍不住擊節(jié)贊嘆,聲音因激動而微微發(fā)顫,“此文雖短,卻字字千鈞!意境高遠(yuǎn),超凡脫俗,真乃千古奇文!陛下,不知此文出自哪位當(dāng)世高人之手?臣竟從未聽聞!”
杜如晦捻須頷首,接口道:“文如其人,能作此等文章者,必是胸有丘壑、超然物外的隱逸大才!”
魏征亦點(diǎn)頭稱許:“文字見心性,此文清雅高潔,非俗流所能為?!?
然而,面對群臣的贊嘆與追問,李世民臉上的淡淡笑容卻驟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沉痛,甚至帶著一絲怒其不爭的憤懣!
他猛地將手中的麻紙拍在御案之上,發(fā)出“啪”的一聲脆響,駭?shù)萌撼夹念^一跳!
“大儒?隱士?”李世民的聲音陡然拔高,目光如電,掃視著殿下的袞袞諸公,“爾等可知,作出此等文章的,并非什么皓首窮經(jīng)的老儒,亦非避世隱居的名士!”
他停頓了一下,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千鈞之力,砸在眾人心上:
“他只是一個年僅十二歲的垂髫少年!一個生活在山野鄉(xiāng)村、居于陋室之中的孩童!”
“什么?!”
“十二歲?!”
“這……這絕無可能!”
大殿之中瞬間嘩然,所有大臣的臉上都寫滿了難以置信的震驚!十二歲?作出《陋室銘》?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覺得不可思議?覺得難以置信?”李世民的聲音帶著冰冷的嘲諷,“朕初聞時(shí),亦與爾等一般!但事實(shí)便是如此!不僅如此,英雄樓詩會力壓群儒者恐怕也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