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在美國警界和特工領域頗為流行的小巧、可靠、
威力適中的近距離自衛(wèi)和ansha武器。這一發(fā)現(xiàn),立刻將兇器的范圍大大縮??!
接著,林一使用靜電吸附儀和軟毛刷,極其小心地從彈殼內部和表面,提取了微量的火藥殘留物和擊發(fā)煙垢。
他將這些微量物證分別置于不同的載玻片上,準備進行化學成分分析。
同時,他對那枚變形的彈頭,進行了更深入的檢測。
測量其長度、直徑、重量,觀察其變形程度、
膛線擦痕(盡管因變形嚴重而模糊),以及其材質構成。
“彈頭為鉛芯、全被甲(fullmetaljacket),”林一記錄著,
“…這種結構穿透力較強,但停止作用相對較差,符合遠距離精準射擊的需求。
變形模式顯示,其先穿透了人體組織(骨骼和肌肉),
再撞擊硬物(水晶燈),能量釋放過程復雜…”
這些冷冰冰的數(shù)據(jù)和術語,正在一點點地拼湊出兇手作案時使用的工具畫像,
也為推斷射擊距離和角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對火藥殘留的分析,是確定射擊距離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林一將提取到的火藥殘留樣本,分成若干份。
一部分用于簡單的化學顯色反應,快速確定火藥的基本類型(很可能是無煙火藥)。
另一部分,則用于更精密的偏振光顯微鏡觀察,分析火藥顆粒的形態(tài)、大小和分布規(guī)律。
更重要的是,他需要模擬現(xiàn)場條件。
他找來了一塊與貝爾津什參贊遇害時所穿衣物質地相似的白色棉布樣本。
使用一支同型號的柯爾特偵探特型shouqiang,在嚴格控制的實驗環(huán)境下,
分別在不同距離(如接觸射擊、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2米等)對布樣進行射擊。
然后,他將實驗射擊后布樣上的火藥殘留分布模式
(包括火藥顆粒的嵌入程度、擴散范圍、以及煙暈的大小和顏色),
與從貝爾津什參贊西裝和襯衫上提取到的實際樣本,在顯微鏡下進行極其細致的比對。
這是一個需要極大耐心和精確度的過程。時間在顯微鏡視野中黑白影像的切換間悄然流逝。
數(shù)小時后,林一終于直起有些酸痛的腰背,
揉了揉發(fā)脹的太陽穴,在實驗記錄上寫下了結論:
“…根據(jù)比對,死者衣物上的火藥殘留分布特征,
與實驗距離在1.5米至2.5米范圍內射擊產(chǎn)生的模式最為吻合。
火藥顆粒散布均勻,煙暈直徑約8-10厘米,無明顯嵌入現(xiàn)象…”
結合之前彈道幾何學計算出的射擊俯角(約15-20度),以及兇手位于二樓音樂廊、
死者位于一樓舞池的高度差和水平距離,林一最終可以較為精確地推斷出:
“射擊點位于二樓音樂廊欄桿后約1.5米處,槍口大致指向下方約15-20度角。
兇手并非緊貼欄桿射擊,而是有一定后退,利用了欄桿或窗簾作為掩護和支撐。
射擊距離(直線)約15米,屬于中近距離精準射擊?!?
科學的鑒定,如同最忠誠的向導,將開槍的精確位置和方式,清晰地勾勒了出來!
未完待續(xù)!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