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墻七十里,外郭一百二十里,紫金山的一角也納入城防。
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孝陵,就在南麓獨(dú)龍阜玩珠峰下。
另一座名叫六合山(后世老山)。
位于南京西北,隔江而望。
此山林密泉多,后世成為了珍珠泉風(fēng)景區(qū)。
而在明末,這里是南直隸最大山匪的老巢。
明初曾筑烽火臺,屬南京外圍屏障。
但朱棣遷都北京后,此地漸廢,被土匪占據(jù),修成堅固匪寨。
從萬歷起,匪患不斷。
南京多次出兵剿匪,卻越剿越多。
但如今,南直隸第一匪寨的末日到了。
因為盧象昇來了。
直奔六合山而來。
……
一個王朝存在越久,積弊就越多。
當(dāng)初在張家口,八大晉商說過一句至理名。
律法隨時間推延,終將淪為特權(quán)階級的免死金牌。
胡雪巖也說過,
商,無官不安。
官,無商不富。
士農(nóng)工商中,商人地位最低。
卻往往掌握著最實在的特權(quán)。
亙古如此。
“窮養(yǎng)兒,富養(yǎng)女”這話基本上所有人都聽過。
可又有幾人知道,其實古語并非六字。
而是八字。
窮養(yǎng)兒志,富養(yǎng)女德。
那被刪去的兩個字,使得教育理念徹底變味。
“窮養(yǎng)”本是磨其志,而非故意把孩子養(yǎng)成窮樣。
“富養(yǎng)”本是養(yǎng)其德,卻被篡改后,女德盡失,反倒?jié)M地女拳。
何故?
原因無他,篡改文化。
文化一旦被篡改,就是斷層,
斷層,就沒了傳承,沒了信仰。
那人還能信什么?
信錢。
錢能填滿精神空虛,錢能代替道德,錢能決定價值。
于是笑貧不笑娼,于是顧客成了上帝。
文化的斷層,直接導(dǎo)致精神層面的全面畸形。
崇禎登基之日便立誓,大明文字不可改,文化血脈絕不能斷。
可當(dāng)他翻閱錦衣衛(wèi)與東廠的奏報時,卻發(fā)現(xiàn)大明文化已然裂開一道深深的口子。
商賈地位低,卻幾乎壟斷了天下書籍。
私塾夫子多為富商、權(quán)貴的家中教師。
百姓家孩子即使拿得出錢,也進(jìn)不了私塾。
無引薦,無夫子,也就接觸不到書籍。
甚至連筆墨紙張都買不到。
這便是可怕的文化壟斷。
是把科舉變成貴族權(quán)力延續(xù)的捷徑。
魏忠賢曾舉過一例,曲水流觴。
他進(jìn)宮前以為“觴”是悲句。
在江南,這是文人達(dá)官最熱衷的雅事。
流觴之禮,需山水相配。
曲折小溪,水流平穩(wěn),文人達(dá)官坐于兩岸。
酒杯順流漂至誰前,誰便飲酒賦詩。
這種風(fēng)雅普通百姓連想都不敢想。
南京靈谷寺,是大明第一禪林。
占地五百畝,僧眾上千,良田三萬四千余畝。
其內(nèi)專設(shè)流觴林,專供權(quán)貴文士。
崇禎第一次聽說“靈谷寺”三字,是出自沈星之口。
那家伙第一次見到崇禎就對靈谷寺開火。
崇禎元年二月十七日。
流觴林,燈火如晝。
今日來了大人物。
坐于上游首座之人背對燈火,看不清面容,卻無人不對其心懷敬畏。
其左為南直隸戶部尚書周希圣。
右為南直隸吏部尚書余懋衡。
再往下是刑部尚書蔡思充、羽林三衛(wèi)指揮使及諸府高官。
首座沙啞開口。
“京城傳來確實消息,陛下決定裁撤南直隸。
分立安徽、江蘇兩省。
圣旨將至。
若南直隸真被撤,我們便要步藩王后塵。”
眾人神情皆變。
他將酒杯放入溪流。
“陛下既如此勤政,那我等便投其所好乎?!?
酒杯順流而下,磕磕碰碰停在了周希圣面前。
他拾杯,卻見杯口上覆著一張小紙條。
紙條只有兩個字!
抗旨。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