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安皇后張嫣之父,天啟皇帝的岳丈張國紀開口。
“若是不從四書五經(jīng)取題,即便為官,豈不都是一些不知仁義廉恥之徒?
此舉非大明之福,非百姓之福啊,陛下!”
此人不壞,德行尚可。
若周奎能有他一半厚道,崇禎與周皇后的關系也不至于如此僵冷。
大批朝臣紛紛出列附和。
這已不是新政不新政的問題,而是要推翻整個祖制。
顛覆自太祖以來的取士之道。
“你們是靠四書五經(jīng)治理天下的嗎?”
崇禎聲音不高,卻如刀鋒般劃破空氣。
目光一一掃過眾臣,冷哼一聲。
“朕問你們,如今京城米價幾何?
陜西干旱,如何才能讓麥苗重生?
兩廣林多地少,百姓如何養(yǎng)家糊口?
福建臨海,漁民如何將魚貨變銀?
貴州山巒疊嶂、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梯田畝產(chǎn)幾何?
百姓又該如何開荒?
山東、山西、河南、陜西皆食麥,你等可知其異同?
云貴喜酸,其因何來?”
問題一連串拋出。
畢自嚴原本閉目養(yǎng)神,到后來臉色也逐漸凝重。
這些問題他竟一個都答不出。
“百姓不識四書五經(jīng),卻能納稅從軍。
而你等讀書做官,卻不知民苦,不懂民需!
整日之乎者也,卻對民生茫然無措。
這樣的官,要來何用?
朝廷花費萬金選才,難道只是選一批作威作福、禍國殃民的廢物?!”
崇禎伸手一指西南,“四川的教訓,難道還不夠嗎!
朕要的,是能做事、肯做事、懂百姓、護百姓的官!”
罷,轉向葉震春。
“去向太祖請旨!
明此次科舉以民生為題!
若太祖圣意可鑒,速速回報!”
殿中頓時寂然。
李國普最先出列,叩首高呼。
“陛下圣明,臣遵旨!”
孫承宗、李邦華、畢自嚴也紛紛上前附議。
反對者無話可說。
陛下問得問題,他們一個也答不出來。
而向太祖請旨,更是堵得他們無從再辯。
葉震春神情苦澀,低聲應道。
“臣……遵旨。”
自此,廢四書五經(jīng),去八股之文,一切以民生為本,已無可能更改。
朝臣心中雖惶惶,卻也暗自慶幸,陛下至少提前半個月宣告了題意。
雖短,卻好歹有了方向。
這時,錢謙益忽然出聲。
“陛下,既然科舉方向既定,那主考官的人選,是否也當一并決定?”
孫承宗等人也點頭附和。
崇禎一句話便打碎了錢謙益的美夢。
崇禎定下破天荒之舉,六部尚書同列主考。
這在大明史上,從未有過。
六部自行選才,各取所需。
當然,若自己選的人出了問題,板子自然也打在自己頭上。
當崇禎說出監(jiān)試官由曹化淳擔任時,朝堂再次死寂。
更讓人震驚的是,這次科舉負責維持秩序的,不是衛(wèi)所兵,而是凈軍。
由魏忠賢所創(chuàng)、現(xiàn)歸皇命節(jié)制的凈軍。
兩萬五千名凈軍守科場,基本上能做到人盯人。
崇禎倒是想看看,他們還怎么舞弊?
太監(jiān)不得上朝,不得稱臣,不得執(zhí)政,更不得參與科舉。
此乃祖訓!
祖制?名聲?遺臭萬年?
崇禎冷笑,與那些貪腐污穢的讀書人相比,這些冰冷嗜血的凈軍,反倒更純粹。
朝臣啞口無。
“散朝!”
崇禎站起身,甩袖而去。
此刻,他還有更要緊的人要見,沒空和他們磨牙。
東暖閣中,盧象昇正候著。
京城此刻前所未有的熱鬧。
自崇禎下令凡院試及格者,皆可入京會試,又給寒門學子撥銀提供食宿,全國學子蜂擁而至。
短短半月間,京師人口暴增。
十幾萬讀書人擠滿了城中街巷,驛站客棧無不人滿為患。
這一屆會試的規(guī)模,堪稱大明開國以來之最。
陜西雖設有分考-->>場,但大部分學子仍不遠千里趕來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