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刺史府,書房。
燭火在李承乾年輕而沉靜的臉龐上跳躍,映照出他眼中遠超年齡的深邃。
王玄策、房遺直等人領命離去后,書房內重歸寂靜,但他腦海中的風暴卻剛剛開始。
巨大的遼東輿圖在燈下鋪陳開來,山川河流、城邦國度纖毫畢現(xiàn),而他的目光,正如鷹隼般逡巡其上,將新羅內亂這顆突如其來的棋子,精準地嵌入大唐東北戰(zhàn)略的宏大盤局之中。
“淵蓋蘇文……”他的指尖重重落在高句麗的核心地帶,這個名字代表著頑強的抵抗和持續(xù)的戰(zhàn)事消耗。
侯君集雖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但要徹底鏟除這盤踞遼東多年的毒瘤,絕非易事,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時間和兵力代價。
“若新羅能徹底為我所用,不再是一個時叛時服的藩屬,而成為一把聽話的、鋒利的尖刀……”李承乾喃喃自語,指尖從新羅向北劃過,直刺高句麗南部腹地。
“侯大將軍在北面正面壓迫,我大唐掌控的新羅軍隊自南向北斜插而入,斷其糧道,擾其后方,甚至直逼平壤。南北夾擊,淵蓋蘇文縱有三頭六臂,又能支撐幾時?”
這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前景。
高挽的弒君篡位,從道義上給了大唐介入的完美借口,從戰(zhàn)略上,則是一個將勢力徹底滲透、乃至完全控制新羅的千載良機。
扶植一個完全依賴大唐、感恩戴德的金恩靜,遠比與一個由權臣把持、心思難測的新羅政權打交道要有利得多。
他的目光繼而南移,落在了與新羅糾纏不休的百濟之上。
百濟,這個向來在高句麗與大唐之間搖擺不定的墻頭草,屢次騷擾大唐盟邦新羅,更是阻礙大唐影響力徹底覆蓋朝鮮半島、聯(lián)通倭國的絆腳石。
“助新羅平叛,乃是‘義戰(zhàn)’。大軍既動,兵鋒所指,豈能僅限于金城?”
李承乾眼中寒光一閃,“百濟與高挽未必沒有勾結,即便沒有,亦可‘制造’其勾結的證據。
屆時,以‘協(xié)防新羅’、‘清剿叛逆余黨’之名,兵臨百濟城下,順勢將其納入掌控,乃至……徹底抹去!”
若能一舉解決新羅和百濟,大唐便將完全掌控朝鮮半島西海岸,對高句麗形成三面包圍之勢,海運暢通,對倭國的戰(zhàn)略威懾也將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掌控之后如何治理?這才是真正考驗政治智慧的地方。
李承乾的思緒從激烈的軍事構想,轉入更深沉的政治布局。
是繼續(xù)維持新羅藩屬國的地位,冊封金恩靜為女王,滿足于名義上的臣服和朝貢?
還是……效仿西域安西、北庭等都護府舊例,設立“新羅都護府”,將其直接納入大唐羈縻體系,甚至為未來的郡縣化埋下伏筆?
他緩緩坐回椅中,手指輕扣桌面,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輕響。
直接設郡縣,派遣流官,固然控制力最強,但新羅民情復雜,語不通,強行改制必然引發(fā)劇烈反彈,統(tǒng)治成本高昂,容易陷入泥潭。
而若僅滿足于藩屬,則難保證金恩靜或其后代在羽翼豐滿后,不會受國內保守勢力影響,再生出離心,屆時今日投入的兵力物力,恐為他人做嫁衣。
“或許……可以走一條中間道路?!币粋€漸趨成熟的構想在他腦中形成,“設立‘新羅都護府’,以大唐重臣任都護,總攬軍事、外交、賦稅征收之核心大權。
同時,冊封金恩靜為‘新羅郡王’,許其管理部分不涉及要害的地方民政,保留部分金氏王族禮儀,以安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