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限于文書,還派遣更多精通高句麗語的細作,混入逃亡的民眾或投降的士兵中返回平壤,散播唐軍政策確實可信的消息,特別是那些早期歸順者得到妥善安置的具體事例。
同時,讓前線部隊對靠近平壤城的小股高句麗部隊或民眾,采取更明確的招撫姿態(tài),甚至允許他們帶走一些糧食回去“現(xiàn)身說法”。
這是一張無形的大網(wǎng),正在從心理和物質(zhì)兩個層面,一點點收緊對平壤的絞索。
李世民要的,不是一場慘烈的攻城戰(zhàn),而是敵人從內(nèi)部土崩瓦解,是“傳檄而定”的理想結(jié)果。
平壤城內(nèi)外,仿佛在進行一場無聲的較量。
城外,唐軍穩(wěn)坐釣魚臺,用政策和耐心瓦解著敵人的意志;城內(nèi),淵蓋蘇文則在恐懼和猜疑中,徒勞地試圖維持著搖搖欲墜的統(tǒng)治。
民心、軍心,正在一點點從他手中流失,如同掌中的沙礫,越是用力緊握,流失得越快。
那座看似堅固的城池,其內(nèi)部的支撐結(jié)構(gòu),正在發(fā)出令人牙酸的、即將斷裂的呻吟。
陷落,似乎已經(jīng)只是時間問題,而且這個時間,正隨著春風一日暖過一日,加速到來。
平壤城內(nèi)的絕望,如同初春依舊刺骨的寒風,無孔不入。
金漢松下崗回到擁擠冰冷的營房時,聽到同袍低聲議論,靠近城墻根的某個里坊,一夜之間凍餓而死了十幾口人,尸體被草草收斂,連哭聲都顯得有氣無力。
這種消息如今已不新鮮,但每一次聽聞,都讓金漢松的心更沉一分。
他摸了摸懷中小心翼翼藏著的半塊麩餅,這是他用自己本就少得可憐的口糧,偷偷省下來,想托人帶給城外家人的。
然而,城門緊閉,內(nèi)外隔絕,這半塊餅子,連同他微薄的希望,都只能困在這座巨大的囚籠里。
與此同時,那圍繞著高藏王的隱秘串聯(lián),也在謹慎而緩慢地進行著。
參與其中的一名中級軍官,通過極其隱秘的渠道,竟然收到了一封來自木底城的密信——是早已投降的舊識崔利德輾轉(zhuǎn)托人送來的。
信中沒有過多語,只是簡單描述了他們在唐軍治下的生活:有飯吃,有屋住,無人欺凌,甚至已經(jīng)開始規(guī)劃春耕。
信的末尾,崔利德寫道:“兄在彼處,可還安好?望早做決斷,勿為淵氏陪葬?!?
這封簡短的信,在這名軍官手中仿佛有千斤重。他不敢保留,迅速將其焚毀,但信中的內(nèi)容,卻像烙印一樣刻在了他的心里。
他將其隱晦地告知了其他幾位參與密謀的同僚,幾人相對無,但眼神交流中,都看到了彼此心中那原本搖擺不定的天平,正在向一方徹底傾斜。
淵蓋蘇文并非沒有察覺到這些暗流。他的密探匯報說,城內(nèi)似乎有一種“詭異的平靜”,民眾不再像之前那樣容易騷動,但眼神中的麻木背后,似乎隱藏著別的東西。
軍中一些非嫡系部隊的將領(lǐng),面對他的命令時,雖然依舊遵行,卻少了幾分以往的銳氣,多了幾分敷衍。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