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底。
北海碼頭的建設如火如荼,而市區(qū)辦公的搬遷計劃卻遲遲未能兌現(xiàn)。
原定的搬遷時間被一再推遲,最終默認“暫緩執(zhí)行”,理由是:“新辦公區(qū)基礎設施尚未完全配套,部分功能區(qū)域仍在調試中?!?
聽起來冠冕堂皇,實則大家都心知肚明,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當然,也有可能是更深層次的問題,畢竟,這一點高層獲得的訊息更早,這就叫“信息差”。
要是余磊曉得了,估計全公司大家都曉得了。
年底大會依舊在市區(qū)酒店的大廳舉行,今年,不僅人多了,年底大會也正式了,有點開會的樣子了。
桌子,椅子,茶杯,水壺,“四件套”擺放的有點檔次了,像點開會的樣子了,但是,上面還是擺放了一樣多余的東西,“百歲山”,如果是機關單位,這瓶水應該是不能上桌的。
余磊穿著工作服,坐在后排,中層干部前排,小兵隨便坐。
正面放著四張桌子,書記,董事長居中,其他副總,總工左右順次,這個排序當然是有講究的,對照機關單位。
央企這點毛病多,明明是企業(yè),合同工,又沒有啥編制的,就算處級干部,也不一定在組織部備案。
樹田總企業(yè),正處級。
但是,他也不是公務員啊。
至于,備案沒備案,不清楚。
余磊是小兵,又不是組織部的,但是企業(yè)里,就是喜歡給你定個級別,副總(副處級),部門經理(正科級),主管(副科級)。
余磊莫名其妙的就成了副科級,這也算是央企的老傳統(tǒng)了。
實際上,這都是假的,本質上還是合同工,龔經理最喜歡的口頭禪就是,“他家的誰誰考上公務員了”。
東北,山東都是以官,仕途為榮,而不是,你做了多少事情。為社會貢獻有多大。
這一點,余磊喜歡“胖東來”,靠不靠譜,他不敢保證,但是覺得比賣水的強,這些賣水的,什么山泉,什么哈哈,都是商人。
除了賺錢,沒啥社會責任感。
“共產”,“巴黎公社”,才是拋頭顱灑熱血先輩期待的,這一點,余磊不忘初心,始終認為哪怕就是當一輩子辦事員,一輩子基層,也要為了這個目標,“奮斗”。
所謂的點燈,就是照亮所有人,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消除兩極分化。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他曾經看過法國三劍客的故事,人類還有很多未知,給需要探索的事情,為什么不向外太空求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這才是全人類應該共同面對的事情,而不是瘋狂“內卷”。
至于,國企。
既然國企科級,處級員工沒有行政編,為什么又會有科級,處級這么一種說法?
主要還是歷史遺留問題。
領導,大boss有編制。
早期的政企不分,治理體系不清晰,國企高級管理人員都是由公務員任職等因素,那么國企再向下的管理人員也沿用了公務員的職級體系。
央企大多是中管干部。
處級干部會有更多的調動機會,這些干部也是組織部關注的核心人才。
會議就是老生常談。
總結,自我批評。
目標,實力完成。
明年工作大概目標,任務,未來展望。
簡單的說,就是原計劃干的,實際上干的,未來的目標。
上升的集團公司層面,就是央企責任人考核,五百強排名啥的,余磊也鬧不動。
畢竟跟自己無關。
自己有理想,還能掙錢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