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大英博物館。
這座矗立在泰晤河畔的建筑,藏著人類文明最矛盾的注腳——它手握近800萬件來自世界各地的藏品,卻只將不到1%的珍寶呈現(xiàn)在展柜里。
那些未被展出的文物,命運早已分野:珍貴者被鎖進恒溫恒濕的私密庫房,如同沉睡的囚徒;尋常些的,則被貼上編碼、塞進木箱,在陰暗倉庫的角落堆成山,任灰塵覆蓋歲月的痕跡。
更有人說,每逢財政拮據(jù),館方便會暗地出手幾件“無關(guān)緊要”的藏品,用掠奪來的文明,填補現(xiàn)實的窟窿。
這些跨越山海而來的文物,是無數(shù)民族心口的疤。
而今晚,一道身影正掠過博物館的尖頂,不是曾被范德羅重創(chuàng)的阿卡多,而是個全新的盜者。
他叫時遷,名字里帶著中式江湖的俠氣,身份卻是英籍華人——不過于他而,“華人”是血脈的印記,“小偷”才是刻在骨子里的標簽。
今夜,他的目標,正是這座裝滿“不屬于這里的珍寶”的殿堂。
以前只會干偷偷摸摸的事情,因為他是二等公民。
時遷的“偷”,是刻在生存里的本能,從他還頂著“xg人”身份時就開始了。
當年父母揣著不切實際的幻想移民英國,以為能換個活法,到頭來卻只能守著街角的便利店刷盤子,連帶著他也活在底層的塵埃里。
后來他雖拿到了英國公民身份,卻始終像顆扎不進土壤的石子——穆斯林群體有抱團的溫暖,他卻連個能落腳的圈子都沒有,走到哪都被投來排斥的目光,活成了這座城市里“看不見的二等公民”。
為了混口飯吃,他只能靠小偷小摸度日,可連這點“營生”都做不利索。
偷面包會被店主揪著頭發(fā)搡在墻上,摸錢包能被路人圍堵著拳打腳踢,鼻青臉腫是家常便飯,有時蜷縮在橋洞下啃冷硬的三明治,連他自己都覺得窩囊:連偷都偷不明白,活著跟爛泥有什么區(qū)別?
直到那套道具撞進他的生活——四次元新頁標志配著枚竹蜻蜓,像從漫畫里跳出來的寶貝,卻徹底改寫了他的命運。
戴上標志的瞬間,時遷整個人像被裹進了一層透明的膜,明明就站在你眼前,伸手去碰卻只撈到一把空氣——他成了“不在此象限”的虛化存在。
街頭小混混的拳頭穿過他的身體落在空處,商店的玻璃門能被他像穿薄紗似的輕松穿過,以前讓他膽戰(zhàn)心驚的“物理障礙”,如今全成了擺設(shè)。
這哪是道具?
簡直是為他量身定做的“偷天大禮包”。
他骨子里那點被生活磨得快熄滅的盜竊本能,瞬間被點燃了——以前是躲著人偷,現(xiàn)在能當著保安的面拿展柜里的手表;以前是偷塊面包都要賭上半條命,現(xiàn)在連銀行的保險庫都能逛得像自家后院。
虛晃的身影掠過倫敦的霓虹時,時遷終于覺得,自己不再是那個任人欺負的街角鼠輩了。
當四次元新頁標志的虛化光暈裹住身體時,時遷腦子里蹦出的第一個念頭,不是再偷個錢包——而是要當“怪盜基德”,要讓全倫敦都記住他的名字。
他連夜縫了件銀灰色的西裝,領(lǐng)口別上枚仿寶石的領(lǐng)針,鏡子里的自己終于不再是那個縮頭縮腦的街角小偷,倒有了幾分劫富濟貧的俠氣!
十分的帥氣。
痞帥,痞帥。
而他的第一戰(zhàn),就選在了最扎眼的地方:國王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