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仿佛一個擁有了地圖的旅人,雖然前路依舊險峻,但至少明確了方向,避免了南轅北-->>轍。
    然而,現(xiàn)實的洪流從不因個人的緊迫需求而有片刻停滯。
    就在葉青兒沉浸于這道法領悟的海洋,感覺自身對木道的理解每日都有新的進益,距離那層屏障似乎越來越近之時,一個震驚整個寧州修仙界的消息,如同九天驚雷般炸響,瞬間打破了所有的計劃與寧靜:
    公孫世家聯(lián)合五大宗及白帝樓,正式對外宣布,簡化版通明劍陣已圓滿完成所有穩(wěn)定性與效能測試,布設成本大幅降低,即刻起便可于寧州各大關鍵地域大規(guī)模布設,以徹底清除魔神蠱之患!
    消息傳出,寧州修仙界徹底沸騰了!
    各方勢力聞風而動,積極籌備。竹山宗作為五大宗之一,轄境廣闊,其境內的布設工作自然責無旁貸,且時間緊迫。
    這也意味著,他們之前謀劃的,關乎未來權力格局的“削枝去葉”之計,必須立刻啟動,容不得半分延遲。
    那場至關重要的論道,被迫中斷。
    李青鱗臉上寫滿了不甘與擔憂,他明白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若不能在布設通明劍陣此事上搶先手,后續(xù)計劃將步步艱難。
    他留下大量心得玉簡與一句“師妹安心感悟,宗門之事有師兄周旋”的承諾,便匆匆離去,全身心投入到了那場沒有硝煙卻至關重要、矛頭直指掌門青竹道人的權力博弈之中。
    百草洞內,復又只剩下葉青兒一人,以及滿室尚未完全消散的道韻余音,還有那一絲突如其來的、令人悵然若失的寂靜。
    葉青兒站在洞府門口,望著李青鱗化作流光消失在天際,久久不語。
    送走李青鱗后,葉青兒并未有任何松懈,反而更加爭分奪秒。
    她的時間從未如此寶貴過。
    她開啟了百草洞最深的閉關靜室,開始了長達五年心無旁騖的深度閉關,全力消化、吸收、印證從那一個多月密集論道中獲得的寶貴知識體系,并將其與自身獨特的修行體悟深度融合。
    這五年,是她修行生涯中極為純粹、專注的一段時光。外界風起云涌,宗門內暗流涌動,似乎都與她隔絕。
    心湖之中,唯有大道之音回響。她反復揣摩李青鱗講述的每一個要點,結合自身海外歷險、無數(shù)次生死搏殺中的種種體悟——尤其是對生機勃發(fā)與寂滅消亡的切身感受,不斷印證、深化對木之道的理解。
    就她自身的感受而,這五年的收獲,確實比從煉氣期到元嬰期這三百多年間任何一次長時間的閉關感悟都要豐厚、扎實得多。
    她能清晰地感覺到自身與天地間木屬靈機的聯(lián)系變得前所未有的緊密與敏銳,神識細細掃過,仿佛能“聽”到腳下靈脈如江河般奔涌,能“看”到洞外古木年輪中鐫刻的歲月與生機流轉的軌跡。
    甚至能隱約捕捉到那維系萬物生滅的、更深層次的法則脈絡。丹田內的元嬰愈發(fā)凝實剔透,周身法力也更加精純磅礴,運轉之間圓融如意。
    但,那道無形的、代表著“大道已成”境界的壁壘,依然如同天塹般橫亙在前。
    它仿佛一層極薄卻無比堅韌的紗,能模糊地看見其后那波瀾壯闊的法則世界,感受到其浩瀚氣息,卻始終無法真正觸及核心,達到那種法則隨心而動、宛若自身肢體延伸般的圓滿自如境地。
    她知道,到了這一步,已非單純的知識灌輸、經驗積累或閉關苦修所能強行突破。這需要某種契機,某種對生命本質、對自然造化、對天地至理更深層次的、源自靈魂的頓悟。這契機虛無縹緲,可遇不可求。
    好在,閉關期間,通過倪旭欣定期傳來的訊息以及李青鱗偶爾冒險送來的加密玉簡,她也對宗門內外的局勢發(fā)展保持了大致了解,情況大抵是利好居多,這讓她能稍安心神,專注于自身修行。
    首先,便是通明劍陣的鋪開工作,在寧州各大勢力的通力合作下,進展極為順利。由于其所需的核心材料從原本苛刻難尋的五品劍類金屬,大幅降低至相對廉價易得的三品金屬,布設成本驟降。
    使得大規(guī)模推廣成為可能。五年間,云汐城、天星城、武陵城、廣陵城、逸風城這寧州五大仙城,以及離火門、星河劍派、化塵教這三大宗門的轄境核心區(qū)域,均已成功布設了簡化版通明劍陣。位于寧州西南內陸的金虹劍派,則選擇與就近的武陵城內的白帝樓、倪家、靈藥堂等勢力達成協(xié)議,共用其陣法。
    至此,籠罩寧州修士頭頂不知多少年的魔神蠱陰霾,為之一清,整個寧州的氛圍都輕松了不少。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李青鱗在竹山宗內部的行動,取得了超乎預期的成功。
    他憑借在宗門內,尤其是在對青竹道人施政不滿的藤派弟子中多年經營的人脈和手腕,圍繞著竹山宗轄境內的通明劍陣布設工作,給負責此事的青竹道人制造了層出不窮、看似巧合實則精準的“麻煩”。
    不是運送布陣礦物的大型宗門飛舟隊“意外”遭遇來歷不明的“流匪”劫掠,損失慘重,延誤工期。
    就是負責與公孫家陣法師協(xié)調的宗門弟子,因各種“瑣事”與對方發(fā)生激烈“摩擦”,甚至“失手”將幾位關鍵陣法師打得數(shù)月下不了床,嚴重拖延了布陣進度;又或是選定的布陣地點,突然冒出各種“難以解決”的產權糾紛或環(huán)境問題……
    種種事件,單看似乎都是意外或弟子辦事不力,但串聯(lián)起來,其效果便是讓青竹道人負責的布設工作進展緩慢,怨聲載道。
    不僅公孫家方面頗有微詞,宗門內部也對掌門的能力產生了廣泛質疑。
    雖然最終,老謀深算、根基深厚的青竹道人憑借掌門權威和部分死忠長老的支持,并未完全將主導權交出,但他在宗門內的威望已是一落千丈,命令的執(zhí)行力度大不如前。
    據說,“青竹道人”這個道號,在竹山宗中下層弟子私底下的交談中,幾乎成了“庸碌無能”、“誤事敗業(yè)”的代名詞。
    反之,李青鱗則在暗中推動一些彰顯自身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行動,雖低調,卻成效顯著,其“實干派”、“顧全大局”的形象悄然提升,聲望日益高漲。
    此消彼長之下,竹山宗內部的權力天平,已經開始發(fā)生微妙的傾斜。
    同時,千流島那里,也已經安插好了只忠于李青鱗,而不忠于全體竹山宗的竹山宗分舵,后路已成。
    另一個來自寧州之外的消息,則關乎未來對抗古神教的大局。
    葉青兒通過江淺夢的渠道了解到,負責在古神教內部衡州總舵策動奴籍修士大規(guī)模暴動的邢浩師侄,行動似乎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挫折——古神教比想象中的要堅挺。
    古神教近期加強了內部管控,原定的里應外合計劃被迫推遲,預計中的衡州奴籍修士大規(guī)模逃亡潮,要比最初預估的時間晚上五到十年。
    這雖不算是好消息,意味著徹底解決古神教威脅的時間延后,但也客觀上給了寧州各方勢力,尤其是正在暗中積蓄力量的葉青兒一方,更多喘息和準備的時間,利弊難。
    直至五年前,葉青兒自覺閉關感悟已到了一個明顯的瓶頸,諸多心得已消化殆盡,對木道的理解陷入停滯,再枯坐下去,恐也是徒耗光陰,難有寸進。
    她便動了出關之念,打算親自去尋李青鱗,希望能再次與他深入論道。
    然而,就在她結束閉關,準備動身前往李青鱗洞府之時,一位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訪客,帶著滿身風塵與堅定的目光,來到了百草洞外。
    來者身形挺拔,面容中帶著經年風霜磨礪出的沉穩(wěn),正是她的大弟子,莫古。
    多年不見,莫古的氣質愈發(fā)內斂深沉,修為也已臻至金丹中期之境,氣息凝練,但他眉宇間卻籠罩著一絲揮之不去的憂色與急切。
    見到葉青兒出關,眼中先是閃過一抹欣喜,隨即化為更深的恭敬與決然,上前一步,躬身行禮,聲音沉穩(wěn)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
    “弟子莫古,拜見師父!”
    葉青兒看著這位自己親手帶入道途、見證其成長的大弟子,心中亦是感慨,溫聲道:
    “莫古,不必多禮。
    多年不見,你修為精進不少,看來未曾懈怠。今日前來,神色匆匆,所謂何事?”
    莫古深吸一口氣,目光清澈而堅定地看向葉青兒,聲音帶著一絲壓抑的情感與決絕:
    “師父,當年弟子蒙您不棄,收錄門下,傳道授業(yè),助弟子一步步提升修為,更在之后替弟子了卻了家族血海深仇!
    此恩此德,重于山岳,徒兒縱是萬死,亦難報其萬一!”
    他語氣誠摯,提及往事,眼中亦有波瀾閃動,但很快被更強的決心壓下:
    “這些年來,徒兒深知師恩深重,從未有一日敢忘懷,唯有刻苦修行,砥礪前行,唯盼有朝一日,道法有成,能助師父一臂之力,以報深恩于萬一,為師父分憂解難?!?
    話鋒一轉,莫古的聲音帶上了幾分沉重與自責:
    “然而,徒兒自知資質魯鈍,雖僥幸修行至如今境界,但與師父您如今所要面對的滔天風浪、所要承擔的千鈞重擔相比,仍是微末之力,渺小如塵。
    每每思及此,徒兒便深感惶恐不安,夜不能寐,深愧師恩,恨不能立刻擁有通天修為,為師父斬盡前路荊棘!”
    葉青兒靜靜聽著,并未打斷,她知道莫古此來,必有下文。
    莫古頓了頓,繼續(xù)道,聲音愈發(fā)懇切:
    “近日,徒兒在外歷練時,多方聽聞,師父您麾下那支曾威震寧州的救世軍,因……因軍中骨干菁英盡喪,雖框架猶存,但唯一幸存的羋統(tǒng)領,亦因心傷舊部慘亡,思念道侶,無心也無力整頓軍務。
    致使救世軍如今群龍無首,內部渙散,外部質疑之聲四起,救世之名,幾近煙消云散。
    此乃師父您之心血,亦是未來重要臂助,豈能任其就此沉淪?”
    他抬起頭,眼中閃爍著熾熱而堅定的光芒,如同燃燒的星辰:
    “師父!徒兒今日斗膽請愿!懇請師父準許弟子,加入救世軍,但也并非僅僅加入救世軍!
    徒兒愿毛遂自薦,受救世軍統(tǒng)領一職!
    徒兒深知自身修為淺薄,資歷威望更是遠遠不足,難服眾望!但徒兒有信心,更有決心!愿以此軀,為師父重整救世軍!
    梳理內部積弊,清除冗惰,招募忠誠可靠之新血,重立規(guī)章,再振旗鼓!
    懇請師父成全弟子這片心意,給弟子一個報效師恩的機會!”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