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府衙的銅鈴在晨風中輕響,林燁身著玄色織金袍,踏過青石板路時,鞋底碾過的殘葉帶著巴蜀獨有的濕潤氣息。昨夜剛收了重慶衛(wèi)的捷報,今日便要處置府衙堆積如山的卷宗——自夏華軍破劍門關(guān)、入成都城已逾三月,戰(zhàn)火熄滅后的天府之國,正等著他注入新的生機。
    “主公,這是成都縣上報的糧賦清冊,還有川西壩子的水利勘查圖?!眳④娗卦琅踔臅M來,聲音里帶著難掩的疲憊。林燁接過冊子,指尖劃過密密麻麻的字跡,眉頭微蹙。明末的巴蜀歷經(jīng)戰(zhàn)亂,張獻忠之亂后人口銳減,良田荒蕪,水利失修,即便是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也處處可見斷壁殘垣,流民遍野。
    “先辦三件事?!绷譄罘畔戮碜?,目光掃過堂外熙熙攘攘的街道,“第一,招撫流民,復耕授田;第二,整修水利,穩(wěn)固農(nóng)本;第三,整頓吏治,厘清賦稅?!彼穆曇舨淮?,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秦岳連忙提筆記錄,筆尖在紙上沙沙作響。
    招撫流民的政令很快傳遍巴蜀各地。夏華軍打開了成都府的官倉,將存糧熬成稀粥,在城門口、官道旁設(shè)立粥棚,同時張貼告示:凡返鄉(xiāng)流民,每戶授田三十畝,免賦稅三年,官府提供稻種、農(nóng)具,若開墾荒田,額外獎勵布帛二匹。消息一出,四散的流民紛紛涌回。林燁特意從夏華帝國本土調(diào)來了改良后的稻種,這種稻種耐澇耐旱,產(chǎn)量是本地品種的兩倍,又讓人帶著流民修筑簡易房屋,以保冬暖夏涼。
    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林燁親自查看流民安置情況。一個衣衫襤褸的老農(nóng)捧著盛滿米粥的陶碗,見了林燁便跪地叩首:“多謝主公活命之恩!張獻忠亂兵殺了我全家,若不是您開倉放糧,給田種地,我這條老命早沒了!”林燁扶起老農(nóng),指著不遠處正在開墾的田地:“老人家,往后好好耕種,日子定會好起來。官府還會派人教大家新的耕種法子,年底收成定然錯不了?!?
    老農(nóng)身后,十幾個青壯年正在平整土地,夏華軍的士兵帶著他們搭建木棚,分發(fā)農(nóng)具。林燁注意到有幾個流民面色蠟黃,像是得了疫病,立刻讓人叫來隨軍醫(yī)生,開設(shè)臨時醫(yī)館,免費診治?!傲髅窬奂?,衛(wèi)生至關(guān)重要?!绷譄罘愿狼卦?,“讓各地官府組織人力清理街道、挖掘糞坑,飲用水必須煮沸,若有疫病蔓延,即刻上報,不得隱瞞?!?
    水利是巴蜀農(nóng)業(yè)的命脈。都江堰雖歷經(jīng)千年仍在發(fā)揮作用,但年久失修,多處堤壩滲漏,渠道淤塞。林燁任命水利專家徐光啟的弟子李嵩主持都江堰整修工程,從夏華軍抽調(diào)兩千士兵,再招募流民中的壯丁,組成治水大軍。開工那日,林燁親赴都江堰畔,手持鐵鍬鏟下第一方土:“天府之國,全賴此堰。今日整修都江堰,不僅是為了當下的收成,更是為了子孫后代的福祉!”
    工地上,士兵與流民同吃同住,日夜勞作。李嵩采用林燁提出的“分段修堰法”,先加固險要地段,再疏通淤塞渠道,同時在堤壩上鋪設(shè)石板,以抵御洪水沖擊。林燁時常前往工地巡查,看到士兵們赤著腳在泥水中作業(yè),便讓人送來姜湯、棉衣,又下令提高治水人員的口糧標準。經(jīng)過三個月的奮戰(zhàn),都江堰煥然一新,不僅恢復了往日的灌溉能力,還擴大了灌溉面積,川西壩子的萬畝良田重新煥發(fā)生機。
    吏治整頓則是治蜀的重中之重。明末巴蜀官場腐敗不堪,官員盤剝百姓,政令不通。林燁首先下令清查府縣-->>官員,凡貪贓枉法、欺壓百姓者,一律革職查辦,重者斬首示眾。成都府原通判王坤,在任期間搜刮民脂民膏,強占流民田地,被百姓告發(fā)后,林燁當即下令將其逮捕,在府衙前斬首,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與此同時,林燁推行“任人唯賢”的選官制度,打破門第限制,從流民、士兵中選拔有才干者擔任地方官員。他在成都設(shè)立“講學堂”,讓選拔出的官員學習夏華帝國的政令、律法,以及農(nóng)桑、水利知識?!盀楣僬?,當以民為本?!绷譄钤谥v學堂訓話時強調(diào),“若有官員敢魚肉百姓,夏華律法絕不輕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