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小章瀛洲易名,大快人心
華武十二年深秋,東瀛太宰府遺址前,林沖親手將刻有"華島"二字的青銅碑推入地基。碑身正面是漢隸"華島",背面用東瀛假名刻著"海平民樂,共奉大華"。
當第一捧土覆上碑座時,原東瀛僧人空海的弟子惠萼忽然合十:"當年師父西渡求法,今大華皇帝東渡安民,此乃佛法東漸之象。"
林沖望著臺下跪坐的東瀛百姓,他們身上的和服已縫上狼頭紋的襟邊:"從今日起,這里不再是東瀛,是大華的華島行省。
你們的土地、神社依舊,只是多了個能護佑你們出海打魚的‘海東艦衛(wèi)’。"
新任華島巡撫史天澤展開《移民詔》:"凡大華百姓愿遷華島者,每戶賜良田五畝、耕牛一頭,免三年賦稅;東瀛舊民能教漢人漁獵者,亦賜同等田產。
"話音未落,泉州來的移民船隊已靠岸,船頭載著從江南運來的稻種與桑苗。
第二小章海軍經略
安平港的擴建工程在冬日里如火如荼,張鐵牛親自設計的"海東船塢"可同時容納二十艘千料戰(zhàn)船。
新造的"華島級"福船采用雙層龍骨,船底涂有從占城運來的防蛀漆,桅桿上除了狼頭旗,還懸掛著繡有"海靖"二字的白帆。
"陛下,咱們在琉球、澎湖、華島設了三大海軍據點,形成‘東海鐵三角’。
"張鐵牛指著海圖,每個據點都標有"烽火臺淡水井火器庫","現在海盜若敢犯境,半日之內必有三郡水師合圍。"
海軍學院里,東瀛學員正在學習使用"羅盤差分法"。曾為海盜的加藤平九郎握著青銅羅盤,忽然對漢人海師教頭說:"以前在海上靠星象,如今有了這‘定海神針’,哪怕暴雨連天也迷不了路。
"他腰間的倭刀已換作大華制式的環(huán)首刀,刀柄纏著狼頭紋的絲繩。
第三小章移民實變
春日的華島平原,移民們正在開墾"大華屯田"。來自浙江的農匠陳阿牛向瀛洲舊民演示曲轅犁的用法:"這犁鏵是滲碳鋼打的,比你們的木犁快三倍,翻出來的土坷垃細如面粉。
"旁邊的東瀛少女阿櫻跟著學握犁把,發(fā)間別著從泉州帶來的絹花。
夜晚的移民村寨,篝火映照著新修的"惠民倉"。倉前的公告欄用漢、瀛雙語寫著:"漁獲可在泉州港換鐵器,鹿皮能易鹽茶,孩童入塾讀書免交束修。
"曾被海盜劫掠的老漁民太郎摸著公告上的狼頭印,對兒子說:"當年海盜燒咱們的船,如今大華水師把海盜的老巢都端了,這狼頭旗,比神社的繪馬還靈。"
第四小章海疆靖謐
夏日的東海之上,"海東艦衛(wèi)"的巡邏船隊發(fā)現了一伙殘余海盜。
艦長鄭虎通過單筒望遠鏡觀察敵船,發(fā)現對方桅桿上還掛著破爛的旭日旗:"這幫賊子,竟躲在火山島的巖縫里。"
"火銃手準備,瞄準敵船水線。"鄭虎一聲令下,改良后的"連發(fā)火銃"噴出火舌,密集的鉛彈在敵船hull上打出蜂窩狀的孔洞。
不到半個時辰,海盜船便沉沒在浪花中,幸存的海盜被撈起時,驚恐地望著漢軍士兵腰間的"安民符"——那是大華發(fā)放的海上通行證,憑此可在東海諸港自由貿易。
消息傳回華島,百姓自發(fā)在港口立起"海靖碑"。曾為海盜向導的漁民次郎摸著碑上的狼頭浮雕,對圍觀的孩童說:"以前出海要帶三升護身符,現在只消看一眼船頭的狼頭旗,就知道這海面上,沒有敢作惡的人。"
第五小章民生初興
秋風掠過華島的梯田,新試種的占城稻垂下金黃的穗子。東瀛舊民佐藤家的木屋里,傳來機杼聲——他的妻子正在使用從大華傳來的腳踏織布機,將琉球運來的棉花織成帶有狼頭紋的布匹。
"阿爸,漢塾先生說下個月帶咱們去泉州看‘海燈節(jié)’!"小女兒美咲舉著剛學會寫的"大華"二字,墨跡未干的紙上,狼頭與櫻花圖案并排而立。
佐藤望著墻上掛著的"良民證",證上蓋著大華戶部的紅印,忽然想起三年前,自己還在為躲避海盜而不敢出海。
年末的太宰府祭典,漢人與瀛洲百姓共同點燃"狼櫻燈"。林沖帶著文武百官前來,看見曾經的神社前,東瀛巫女與漢家道士并肩主持祈年儀式。
史天澤捧著《華島歲貢錄》奏報:"今年漁獲增產三成,鐵礦開采逾萬斤,更有二十名瀛洲子弟通過童生試,即將赴幽州趕考。"
林沖望向港口方向,那里停泊著前往泉州的商船,船舷上的"海靖"白帆在月光下泛著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