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小章金殿議耕
華武五年孟春,幽州宮城的勤政殿內飄著新焙的茶香。林沖翻閱著戶部呈遞的《墾荒奏報》,指尖停在"河東路三年墾田百萬頃"處,忽然抬頭問:"史愛卿,荊湖路的惠民倉可曾落實?"
尚書省右仆射史彌遠放下手中的《科舉條陳》,蒼老的面容在燭光下顯得格外凝重:"陛下,自推行均田令以來,江南士族多有怨,說不分胡漢均田畝壞了千年禮制。"他忽然從袖中取出一份狀紙,"這是蘇州士族聯(lián)名狀,稱百越流寇常越境劫掠,懇請朝廷用兵。"
"百越?"林沖放下奏報,目光落在輿圖上的嶺南之地。那里青山疊嶂,溪流縱橫,自秦設桂林郡以來,便與中原時合時分,如今盤踞著俚、僚等族部落,首領稱"峒主",常侵擾桂州邊界。
殿外忽有宦官稟報:"火器監(jiān)張大人求見,說造出了適合山地的輕便火銃。"
張鐵牛踏入殿內,獨臂上的鐵護腕還沾著鐵屑,手中捧著一支五尺長的銅銃:"陛下,這嶺南銃比尋?;疸|輕三斤,槍管縮短兩寸,適合在山林中騰挪。槍托處刻了防滑紋,雨天也不打滑。"
林沖接過銃身,發(fā)現(xiàn)槍管下方還加裝了可拆卸的三棱刺刀:"好!正適合對付百越的藤甲兵。"他忽然轉向史彌遠,"傳朕口諭:重開科舉,不分民族、貴賤,凡識字能文者均可應試,另設農科、工科,專考墾田、冶鐵之術。"
第二小章巷陌問俗
暮春的幽州城細雨蒙蒙,林沖身著青衫,在親衛(wèi)的暗中保護下漫步城南。街邊的"惠民藥局"前,一位黨項老婦正用西夏語向漢醫(yī)比劃著腰痛,藥局學徒竟能用簡單的黨項語回應。
"老人家,這是大華新制的活絡膏,治風濕最有效。"學徒遞過陶罐,又指著墻上的木牌,"藥局不收錢,憑里正發(fā)的惠民券就能領。"
林沖點頭,忽見街角圍了群孩童,正盯著墻上的《耕織圖》壁畫。畫中漢人農夫與蒙古牧民同耕一田,黨項工匠與色目商人共冶鐵器,右下角用漢、蒙、黨項三種文字寫著"各有所學,各有所依"。
"先生,這騎馬的是大華皇帝嗎?"一個扎著羊角辮的女孩指著畫中持蛇矛的將軍。
"正是陛下。"賣糖葫蘆的老漢接過話茬,"當年在盧溝橋祭天,陛下說老有所養(yǎng),小有所依,如今咱巷口的慈幼院,連蒙古孤兒都能進去讀書識字呢。"
細雨中,林沖看見前方的"工學坊"燈火通明,里面?zhèn)鱽矶6.敭數(shù)腻懺炻暋M崎T而入,只見各族青年正在學習組裝火銃,墻上掛著"天下為公"的木匾,角落堆著給邊疆將士的棉甲。
第三小章桂州烽煙
華武五年夏,桂州知州的八百里加急文書送至幽州:百越峒主聯(lián)合五峒,截斷靈渠漕運,扣押往來商隊,聲"漢人歸漢,百越歸越"。
"陛下,百越占據(jù)十萬大山,藤甲兵善用毒箭,若強攻,怕是要折損火器優(yōu)勢。"鎮(zhèn)南大將軍鄭魔王在軍事會議上展開嶺南地形圖,"不如先派使者招安,許以自治,再設互市監(jiān)通商。"
方七佛卻搖頭:"當年在睦州,教軍也據(jù)山而守,若不先示以兵威,峒主只會以為咱們怕了。"他指向地圖上的"始安峽","那里是靈渠咽喉,百越設了三道木柵,臣愿帶五萬凌波衛(wèi)水陸并進,先打通漕運。"
林沖沉吟片刻,忽然問:"嵬名愛卿,西夏故地的茶馬互市如何讓羌人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