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而易見,拓跋鮮卑人大概率還是要嘗試一下奪回雁門關,畢竟雁門關對他們而實在太重要了。
一萬兩千騎兵最初都是奔著援救雁門關來的,而不是攻打雁門關來的,所以都沒有攜帶任何攻城器械,其他物資也不夠,兵力數(shù)量也不太夠。
想要真正嘗試奪回雁門關,必須等平城方面派來更多援軍,以及攜帶足夠多的各種攻城所需物資。
“拓跋鮮卑人除非在草原深處作戰(zhàn)的騎兵回歸,否則朔州、平城方面能夠出動的騎兵,應該都已經(jīng)在雁門關外了,還要派遣更多援軍趕來,只能是步卒,而且攜帶后勤物資也只能是步卒。”
“這樣來算的話,平城距離雁門關一百七十多里,兩天時間集結兵力,快速行軍的話,也要分三天時間走到雁門關,到了雁門關以后,還得準備各種攻城器械,估摸著至少六天時間才能對雁門關發(fā)起進攻!”
劉紹分析著拓跋鮮卑人方面的形勢。
步兵正常行軍,每天走三十多里到四十里,這是確保突然遭遇敵軍襲擊,各軍將士有足夠的體力御敵。
現(xiàn)在拓跋鮮卑騎兵已經(jīng)先守在了雁門關外,那么從平城南下的拓跋鮮卑步兵,便不需要防備突然遭遇敵軍襲擊,士兵不用時時刻刻保證有足夠的體力,所以行軍速度完全可以比正常行軍速度快一些。
三天走一百七十多里,這是也已經(jīng)給他們算到每天行軍六十里左右了,很合理。
“拓跋鮮卑人怎么準備攻打雁門關是他們的事情,我們怎么準備防守雁門關是我們的事情。”
“哪怕這一次挫敗拓跋鮮卑人試圖奪回雁門關的攻擊,拓跋鮮卑人也一定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試圖奪回雁門關?!?
“我們要想長時間,穩(wěn)固的守住雁門關,就得把我們能做的一切增強雁門關防守的事情都做好?!?
劉紹給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定調(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