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
炮聲剛停,急促的戰(zhàn)鼓聲便已經是從明軍的軍陣之中響起。
三十余輛巨大的戰(zhàn)車被先后推出了軍陣。
這些戰(zhàn)車不同于普通的明軍戰(zhàn)車一般有火器和火炮射擊所用的射擊孔,全部封閉了起來,好似一面大盾。
將其稱為戰(zhàn)車并不貼切,稱其為盾車來更為貼切。
盾車前方的大盾主體用木制作,足有五六寸之厚。
車廂三面敷設雙層甲板,兩層甲板之間以沙土填充,甲板之外再蒙蓋一層浸濕的棉被。
這樣的盾車,正是遼東戰(zhàn)場之上清軍攻城拔寨,野戰(zhàn)沖陣最常用的盾車。
這樣的盾車極為堅固,無論是虎蹲炮還是佛郎機都沒有辦法將其擊碎,只有紅夷大炮和神威大將軍炮能夠對其造成有效的殺傷嗎,更不用提火銃和三眼銃了。
在《明史紀事本末》有記載著后金兵的戰(zhàn)法。
“建州兵結陣,前一層用板約五六寸,用機轉動如戰(zhàn)車,以避槍炮?!?
“次一層用弓箭手,次一陣用小車載泥填溝塹,最后一層仍用鐵騎,人馬皆重鎧?!?
“俟火炮既發(fā),突而出,左右翼殊死戰(zhàn),人莫克當者,官兵不能支。”
野戰(zhàn)沖陣,后金兵往往是以盾車作為先行,后藏重甲步兵。
明軍和蒙古紛爭多年,因為蒙古多為輕騎,為了應對蒙古的輕騎所以推崇快馬輕刀軟弓。
明軍的弓箭石數并不高,無論是射程還是破甲的效果都不強。
但是后金卻是推崇重弓重箭,所用弓箭俱為強弓。
而且往往借著盾車的掩護抵至近前四十步左右,才開始放箭。
四十步的距離已經到了清弓的破甲范圍,無論是身穿棉甲,還是布面鐵甲,只要被射中一箭當場便會失去戰(zhàn)力。
就是制作稍微差一些的盾牌甚至都會被重箭所射透。
在連射數箭擊亂了明軍的軍陣之后,后金兵便會開始發(fā)起進攻,一鼓作氣攻入陣中。
后金的前身并非是游牧部落,說準確一些,他們是漁獵部落,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
不同于沒有鐵礦,冶鐵工藝落后的蒙古,后金此時已經具備了一整套完備的工業(yè)。
孔有德的叛逃,甚至還將火炮的技術帶入了后金,后金已經開始自行研制紅夷大炮,制作鳥銃、三眼銃等火器。
這也是為什么在之后的松錦大戰(zhàn)之中,清軍竟然一次性排出了上百門火炮和明軍列陣展開炮戰(zhàn)甚至不落下風。
后金兵最強的并非是騎戰(zhàn),而是步戰(zhàn)。
后金兵與其說是騎兵,不如說是騎馬的重步兵。
在初期的騎陣交鋒之中,遼東的騎兵在小規(guī)模的沖突之中,常常占據著優(yōu)勢。
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后金現(xiàn)在已經是補足了騎兵的短板。
原先在后金的序列之中就有不少歸附的蒙古部落。
崇禎八年,林丹汗病逝于青海湖畔,使得漠南蒙古諸部不得不臣服于后金。
黃臺吉稱帝建制,正式改國號“大金”為“大清”;定都沈陽,改名盛京。
清軍也在這時徹底補足了這一短板,從此之后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清軍都占據著極大的優(yōu)勢,明軍在北地的境況就此急轉直下。
后金的戰(zhàn)法雖然看起來簡陋,聽起來簡單,但是在戰(zhàn)場之上,最簡單的戰(zhàn)術往往能夠收獲最大的效果。
戰(zhàn)爭不是兒戲,也不是文人記載著的什么那些夸大其詞的語。
無論是后勤還是軍隊的編制,都需要精煉到不能再精煉的地步,盡可能的簡單化。
因為越是復雜便是越是麻煩,越是容易出錯。
而在戰(zhàn)陣之上,一旦出錯,那么往往就可能會致命。
“炮兵陣地再前移一百步,炮轟敵軍的山頂?!?
陳望抬起了手,再度的下達了軍令。
“軍陣前移一百步。”
三百步的距離是一個還算安全的距離。
流寇營地之中應該只有佛朗機和虎蹲炮。
發(fā)熕炮并非是什么常見的玩意,當初李自成能得完全是撞了大運。
沒有人想到在慶陽衛(wèi)的武庫之中居然還藏著那么多的火器。
佛朗機雖然可以直接發(fā)射單發(fā)炮彈,射程也有數百步,但是北軍往往使用佛朗機發(fā)射散彈,所以一般射程和虎蹲炮一般。
說起來這也是為了應對快速反應的蒙古輕騎而做出的選擇。
明軍的對手數百年來都是蒙古,所以火炮基本都是以輕型為主。
所以陳望并不擔心流寇會拿著火炮轟擊軍陣。
軍號陣陣,戰(zhàn)鼓聲再起。
陳望牽引著戰(zhàn)馬壓在陣前緩緩前行。
三十余輛盾車分成兩排呈“二”字排開。
在其后還有上百輛運載著土沙的小車,上面也護有盾牌,但是規(guī)格都要小得多。
每名盾車之后,都有甲兵近十人,這些甲兵一半是都是他麾下的遼騎,還有一半則是原先從屬于艾萬年的老兵。
原先空閑的一部分甲胄已經是被陳望全部分撥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