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紅聯服裝廠,是一家隸屬于紡織部,由市服裝公司管理的中型服裝廠。
從建國到八十年代,在和皮爾?卡頓公司合作之前。
這家廠子的年產值不足三百萬人民幣,完全是一種吃不飽又餓不死的狀況。
生產的主要產品就是襯衫、褲子、裙裝、秋衣、秋褲等附加值很低的“大路貨”女裝。
產品特色也只是價格低,數量大和質量高而已。
幸好是在紡織部的牽線搭橋下,這家有著六百職工的廠子終于成為了與皮爾?卡頓公司合作的生產企業(yè),才擺脫了長期以來的頹勢。
自打開始承接“pc”品牌的女性時裝。
光去年一年,紅聯服裝廠就靠十六個訂單的出口品種,實現創(chuàng)匯二百萬美元。
不但成功實現了咸魚翻身,而且一躍成為了服裝公司下屬的明星企業(yè)。
正因為這樣,1982年5月中旬,當寧衛(wèi)民來到廠里想要查看那些“pc”女裝瑕疵品的時候。幾乎紅聯服裝廠整個領導班子都被驚動了。
廠領導們就像迎接欽差大臣一樣,一起出面來接待寧衛(wèi)民。
只是話說回來,像這樣隆重的熱烈歡迎場面,多少也有些令人尷尬。
因為身為皮爾?卡頓公司的高層,寧衛(wèi)民的年齡委實是太年輕了些。
―――――
別忘了,他今年才二十二歲啊。
他比陪同他一起來的,專門負責定期來廠里巡視的公司質檢員閆旭,還要小三四歲呢。
像這種情況,在這年頭特別講究論資排輩,對新人喜歡先好好磨礪一番才肯重用的國企,是根本沒有可能出現的。
在通常情形下,一個廠子的股級干部也要二十六七,科級往往都在三十歲左右。
而廠長和副廠長,最年輕的,怕也得小四十歲。
所以現場的實際情況就跟滑稽戲似的
一堆中年干部從辦公樓下來紛紛出迎,結果看見寧衛(wèi)民就是一愣。
得知其身份后,更是無不瞠目結舌。
但偏偏他們來都來了,還不能不圍著這個二十初頭的年輕人熱情握手相請,搜腸刮肚的說好話。
這是怎生一個尷尬了得呀!
說實話,不但幾位滿嘴恭維的廠領導倍感難為情,對不起自己這把子歲數。
就連作為聽眾的寧衛(wèi)民,自己也覺著不適應,簡直別扭極了。
但沒辦法,誰讓這是由供需關系的不平等決定的呢。
咱們國家是實在太缺外匯了。
哪怕不沖著這些用外匯支付的加工費。
就沖著這年頭我國輕工業(yè)落后的現狀,只能依靠接外貿訂單的機會,才能夠通過“三來一補政策”弄到一些外國高檔衣料。
作為生產供貨方的紅聯廠,就不能不委屈一下自己,把寧衛(wèi)民這位“上差”給伺候好了。
總而之,說白了,就是有錢能使鬼推磨??!
在這年頭,手里握著真金白銀,還愿意投資內地的外資企業(yè)太牛了,也太稀缺了。
那么水漲船高,作為洋人的臉面,作為外資企業(yè)的代表的寧衛(wèi)民。
就必然會受到靠外貿訂單吃飯的企業(yè),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的極力逢迎。
這就讓他無論走到哪兒,看到的幾乎全是笑臉相迎。
這一點,在天壇齋宮辦“pc”服裝陳列館的時候,就已經充分得到證明了。
至于紅聯服裝廠當然也不會免俗,這只不過是再次印證了這點而已。
好在寧衛(wèi)民雖然有些小得意,但大體上頭腦還是很清醒的。
他并沒有沉溺于這種狐假虎威的虛假權勢之中。
甚至還懂得該當怎樣合理的去利用這種優(yōu)勢。
這就使得他表現出了非常謙遜、彬彬有禮的一面。
和眾多領導握過手后,他連連道謝,非要堅持禮送各位廠領導回樓去辦公不可。
最后以“不想因為自己來訪影響廠領導們的工作”為由,給了各位廠領導一個體面的臺階下。
而有關自己的來意,他只希望能讓廠方的生產主任崔大剛和庫管主任苗珍陪同自己去驗看貨品即可。
甚至就連公司派來的閆旭他都沒留,讓這小子先去忙他該干的事兒去了。
而這樣的態(tài)度,一下博得了眾位廠領導極大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