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人道:"當(dāng)日他家還在咱們保康門住著的時候,就養(yǎng)了有十來個女兒,如今估計更是不止這個數(shù)了,你去數(shù)一數(shù),他嫁出去的女兒,除卻從前才發(fā)家的時候只能嫁給商戶,后頭幾乎個個都是榜前約婿,四五個女婿都在遠(yuǎn)地做官,憑著這一重關(guān)系,不曉得年年幫他撈多少錢。"
有人便嘆道:"旁人是店子開到哪里,生意就做到哪里,他是女兒嫁到哪里,生意就做到哪里,你同他做親,哪里有太平日子過,我看你是個安分老實的,既是想要過小日子,還是換一個岳家罷!"
再有人道:"他家慣來愛使這套,都說老鼠生兒打地洞,當(dāng)?shù)氖沁@般,如今輪到兒子,招式倒是耍得更厲害了!"
凡事都講氣氛,朱六婆一起了個頭,又兼那李家在此處住著的時日尚未發(fā)家,是左近人看著起來的,眾人對著他便沒有尋常人那等仰視之心,你一,我一語,倒把他家扒了個干凈。
原來這李家原來并不姓李,而是姓陳,祖上一直是做裁縫的,原本在??甸T一處綢緞鋪子里頭當(dāng)學(xué)徒,后來一代一代,學(xué)徒做成了伙計,等到李程韋他父親長到十八歲,因主家只有一個老來女,預(yù)備放在家中招贅,見李父聰明勤快,又是個上進(jìn)的,便把他招入家中,做了上門女婿。
李父便主動要求改了姓。
初時因為父母俱在,還能壓著這一個上門女婿,后來兩個老人都去了之后,家中所有生意,都由李父把持。
那主家的女兒同李父成親接近許多年,并未有懷得一個兒女,到得后頭,只能把貼身丫頭給了丈夫,誰曉得李父竟是并不肯,只道自己本是上門女婿,受妻子父母大恩,并不愿意這般行事。
李父去慈幼局中抱回來一個已是滿了兩歲的小兒,掛在夫妻二人名下,便當(dāng)做親生子來養(yǎng)大,這自育嬰堂領(lǐng)回來的小兒,便是后來的李程韋了。
李程韋從小就是個混不吝的,年紀(jì)小小,就知道同那些狐朋狗友出去四處游逛,也不愛讀書,也不愛做事,幸而李父管得嚴(yán),勉強還能壓住,總算大面上不難看。
等到他長到十三歲,李父忽然得了急病,不出半載,撒手歸西了。
李父走后,李程韋倒似突然大徹大悟過來一般,不再像從前出去吃喝嫖賭,而是老老實實留在家中照料生意。
誰曉得李父走了剛過兩年多,名義上的李母竟是也突然亡故了,這偌大的家業(yè),竟就這般落在了李程韋一人身上。
他接了家中生意之后,先后娶了兩任妻子,都是京城的富戶,頭一任嫁得進(jìn)門,不出兩年便得病走了,幸好留下一個女兒,靠著這個女兒,總算把亡妻的嫁妝留了下來,也借著岳家的力,開始做起了馬匹生意。
頭一任妻子走后,李程韋守足了三年孝,又才又續(xù)了弦,順帶便搬去了浚儀橋坊。
他這時早非吳下阿蒙,生意已經(jīng)做得很是風(fēng)生水起,又兼二婚娶的妻子更是京城里頭數(shù)得著的人家,家中有釀酒權(quán)。
須知此時朝中對酒水管控極嚴(yán),京城中除卻皇室宗親、高品官員,其余人均不得私釀酒水,有了這釀酒權(quán),便似有了一棵搖錢樹,而能得到釀酒權(quán),更是說明這一家背景深厚。